优质黄鸡高效养殖技术
黄鸡生长速度一般,由于肉质滑嫩鲜美、营养价值高,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。优质黄鸡高效养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,有望使优质黄鸡养殖行业走向集约化、标准化,从而提升养殖经济效益。
1 饲养方式
1.1 地面平养
在地面铺上一层厚约 10 cm 的垫料(常用的垫料有刨花、锯末、稻壳及铡成 3~6 cm 长的麦秸、稻草和玉米秸,这几种垫料以混合使用为好),垫料要松软、吸湿性强、不霉变,任由黄鸡在垫料上自由活动。这种饲养方式简便易行,设备投资少,残次品率低,可饲养大量的黄鸡,应用较广,但会增加肠道疾病、球虫病的发病率,且垫料资源短缺。
1.2 网上平养
网上平养指的是在离地 50~60 cm 的高度上架设网架,用 2 cm左右粗的圆竹竿或木条或钢条平排在网架上制成网床,上面铺上塑料网或铁丝网,黄鸡群就生活在网上。网床大小可依据鸡舍面积合理安排,为便于饲养管理,网床之间需要设置人行道。这种饲养方式,虽然设备投资较高,但由于鸡粪落在地上,鸡群不接触鸡粪,可显著降低黄鸡消化道疾病、球虫病、大肠杆菌病、慢性呼吸道病等疾病发生的机率,减少医药费用,鸡舍内环境容易控制,是目前普遍应用的养殖方式。
1.3 笼 养
笼养属于一种一体化饲养手段,从黄鸡雏鸡开始到出笼阶段,一直采取笼养形式,随着黄鸡生长年龄与体重的增加,为保障饲养密度的合理性,采取转层、转笼的形式分群饲养,提升鸡舍的利用率,节省饲养资源,还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,但投资成本相对较大。
2 管理技术
2.1 温度控制
0~3 日龄,鸡舍温度控制在 33~35 ℃。3~7 日龄,鸡舍温度控制在 31~33 ℃。第 2 周龄,鸡舍温度控制在 29~31 ℃。第 3 周龄,鸡舍温度控制在27~29 ℃。第 4 周龄,鸡舍温度控制在 25~27 ℃。第 5 周龄,鸡舍温度控制在 23~25 ℃。第 6 周龄,鸡舍温度控制在 21~23 ℃。第 7 周龄,鸡舍温度控制在13~21 ℃ 。
2.2 合理通风
鸡舍通风的目的是保持鸡舍内空气的清洁,降低鸡舍内部空气中的有害气体、灰尘浓度。比如:若黄鸡鸡舍氨气浓度大于 20 mg/l 的情况下,就要通过通风降低鸡舍内部温度,一般降低 2 ℃左右,实现氨气浓度的降低,保证鸡舍内空气的流通性。
在冬季与早春季节,应当依据黄鸡鸡群的健康情况,合理通风。养殖人员可人为检测鸡舍内的氨气浓度,比如:人在外界待上 15~20 min,接着进入鸡舍内,若感到眼睛发涩、发干,不舒服感明显,则表示室内氨气浓度过高,需立即通风,避免氨气浓度过高导致鸡发病率增加。
2.3 饮水供应
黄鸡喂养过程中,饮用水需要达到人的用水标准。在活毒疫苗免疫、用药期间,避免在黄鸡饮用水中加入其他消毒类药物;其余时间,应当交替使用消毒饮用水,依据说明将一定浓度的消毒水与饮用水混合搅拌,充分溶解后 10~20 min,让黄鸡自由饮用。
2.4 光照调节
0~3 日龄,光照时间为 24 h,光照强度为每间2 盏灯(60 w)。0~7 日龄,光照时间为 23 h,光照强度为每间 2 盏灯(60 w)。8~14 日龄,光照时间为22 h,光照强度为每间 2 盏灯(1 盏 60 w、1 盏节能灯)。15~21 日龄,光照时间为 21 h,每间 2 盏节能灯。22 日龄后,光照时间为从 8 点到天亮,每间 3 盏节能灯 。
2.5 喂料适当
依据黄鸡生长的不同时期,参照黄鸡营养需求,合理设置喂养阶段与喂养料。在黄鸡的不同生长阶段,不同饲料的更换需要缓慢过度、逐步进行,不可突然换料,要为黄鸡预留足够的适应时间。比如:雏鸡喂养阶段结束后,需喂养大鸡饲料,针对这类换料,要在雏鸡饲料内加入 1/3 的大鸡饲料,将饲料混合后进行搅拌,按照此用量连续喂养 2 d。第 3天、第 4 天加入 2/3 的大鸡料,与 1/3 的雏鸡料混合喂养。第 5 天全部使用大鸡料。
2.6 湿度适宜
空气湿度大小对雏鸡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关系,只有鸡舍内湿度适宜,才能保障黄鸡稳定生长。一般将鸡舍湿度控制在 60.0%~65.0%。因此,鸡舍应当尽可能建在高地势、通风强的位置。
3 疾病预防
3.1 消 毒
不同鸡舍不同设备选取不同的消毒药物,依据实际情况,合理配备消毒液浓度。在消毒前要关好门窗,对地面、墙壁、鸡笼、鸡体进行全面消毒,地面需要重复消毒。在饲料内合理配置消毒药,自来水需要配置专门的消毒液,在鸡疫高发季节应当定期消毒,强化疫病控制,避免疫病感染范围扩大。
3.2 防 疫
在疫苗接种期间,应当强化饲养管理,保持鸡舍内空气清新、干净整洁,在水中要加入适当的电解质与维生素,比如:维生素 a、维生素 b、维生素c。防疫工作中严禁盲目增加免疫次数,强化疫苗用量控制,注重疫苗间隔时间把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