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猪屠宰行业总览
行业现状:全球最大猪肉消费国,需求量趋于饱和
行业体量:中国是全球最大猪肉消费国,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国,猪肉消费量、产量分别占全球49.3%、44.7%。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8年中国猪肉产量高达5,404万吨,生猪年屠宰量高达6.9亿头。数据权威性略有争议,有保守观点认为中国猪肉产量在4,000万吨,年屠宰量5亿头。
未来潜力:受传统消费习惯影响,猪肉成为国人最主要动物蛋白摄入来源,约占到国人肉类消费的60%。经历数十年的高速发展,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带动猪肉需求量持续增长,在2014年达到需求量峰值,此后2015-2018年需求量逐年小幅下降。
中国猪肉需求量已经趋于饱和,后续虽有县乡居民人均消费量提升的推力,但存量市场也面临老龄化带来的饮食习惯改变和牛肉、羊肉等其他替代品的冲击。
生猪屠宰产业链全景图
猪价对比:中国猪价处于全球较高水平
多因素导致中国猪价高于国际水平。中国猪价在全球主要猪肉生产国中处于较高水平,与主要出口国美国相比,中国近4年生猪价均高于美国同期80%以上。
中国猪价高于国际水平,主要原因在于:1)国内玉米、豆粕价格贵于海外,综合饲料成本偏高;2)养殖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,饲料转化率、母猪生产能力均偏低;3)养殖规模化程度仍然偏低,家庭农场生产效率不高。
猪肉进口量占需求比重极低。虽国内猪价远高于国际猪价,但中国猪肉进口量相对仍然有限,16年中国猪价高点也仅进口162万吨猪肉,仅占当年国内总需求的2.9%。走私的数量难以统计,但预计占比仍然不高。
猪肉进口量难以提升的原因或在于:1)中国禁止进口含瘦肉精的肉类,而部分猪肉生产国允许使用瘦肉精,可供进口的总量相对有限;2)进口肉需冷冻运输,冷链运费贵,且冷冻肉价格较鲜肉有明显折价,叠加关税影响,导致进口利润空间相对有限。
商业模式:赚取价差为屠宰企业利润来源
屠宰企业赚的钱实际上是生猪-猪价之间的价差,当猪价上涨时,生猪价先上涨,猪肉价滞后上涨,且由于终端需求稳定&畜禽肉替代,猪价上涨幅度将低于生猪价幅度。
因此,当猪价进入上行区间,生猪-猪价之间的价差会缩小,降低屠宰企业的利润空间,猪价下行则增厚屠宰企业的利润空间。
此外,大型屠宰企业具备较强实力,在赚价差外可通过淡储旺销、产销区调运、进口猪肉分别赚取季度价差、区域价差、国际价差。
盈利周期:盈利能力与猪周期反向波动
猪价涨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,历史上基本是按照3年至4年一个周期运行。近年来,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逐步提高,受价格影响的生猪产能波动有所减弱,猪周期出现延长趋势。屠宰价差与猪周期有紧密关联,屠宰企业盈利能力基本与猪周期反向波动。
产品结构:冷鲜肉正逐步替代热鲜肉
热鲜肉仍为市场主导。热鲜肉、冷鲜肉主要供应居民日常餐饮,存在较强的替代关系,长期趋势是质嫩味美、营养价值高的冷鲜肉取代没经过冷却排酸、易污染的热鲜肉。冷冻肉则主要用于肉类食品加工,少部分用于居民消费,主要是屠宰企业在淡旺季之间调节。2015年,热鲜肉、冷鲜肉、冷冻肉分别占市场的55%、25%、20%。
冷鲜肉需求有望加速释放:虽冷鲜肉占比正逐步提升,但较发达国家90%的比重仍明显偏低,未来得益于渠道变革推动&传统观念改变,冷鲜肉需求有望在低基数下快速增长:
1.冷鲜肉因全程冷链及具有品牌溢价而适合现代渠道销售,热鲜肉加工简单、价格便宜而适合在农贸市场销售,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,现代渠道凭借贴近社区的天然优势,将逐步承接猪肉消费需求,加速冷鲜肉对热鲜肉的替代。
2.由于传统习惯,消费者认为刚屠宰的热鲜肉最为新鲜,消费者对冷鲜肉认可度低源自冷鲜肉优点宣传不到位,随着国家和领先企业加强宣传推广&消费升级激发需求,消费者将逐步建立消费冷鲜肉的习惯。
渠道结构:农贸市场为最主要渠道,现代渠道占比逐步提升
农贸市场作为传统主流渠道,虽占比正趋于下降,但仍为猪肉最主要销售渠道。2015年,农贸市场、酒店餐厅、现代零售商、零售店渠道分别为56%、18%、17%、8%。
农贸渠道是传统流通渠道,需求量大,但价格要求敏感,难以获得产品、品牌溢价,适合走量来降低企业整体运行费用。零售店、商超作为现代流通渠道,不仅未来发展潜力最大,且体现企业议价能力,利润更为丰厚。
行业市场格局分析
行业属性:规模效应明显,寡头垄断应是趋势
生猪屠宰行业产品高度同质化,原材采购、销售渠道完全市场化,具有“成本领先战略”属性。若刨除收猪、卖肉环节,屠宰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,固定成本主要是设备及厂房折旧,可变成本包括人工成本、检验检疫费用、水电费用等,固定成本约占生猪屠宰成本的20%,可变成本约占80%。
理论上而言,大型企业通过先进的屠宰设备可大幅放量,最大限度摊薄单头屠宰固定费用,并以规模效应、管理精细化压缩人工、运输等可变费用,从而更好的控制成本。
此外,屠宰场具有污染大的特点,这也要求区域内屠宰场尽量少,以便治理环境,叠加食品安全方面的考虑,政府有足够动力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。
综上,从成本及环保角度出发,屠宰行业规模化、寡头化应是发展趋势,这也符合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路径。以美国为例,生猪屠宰集中度极高,cr5高达74%,龙头史密斯菲尔德市占率就高达26%。
竞争格局:份额高度分散,产能严重过剩,整合升级空间巨大
市场格局高度分散:2016年全国生猪屠宰总量6.85亿头,其中定点屠宰场屠宰量3.07万头,规模以上定点屠宰场屠宰量2.09万头,行业龙头双汇屠宰量仅0.12亿头。
从屠宰量分布来看,屠宰行业份额高度分散,龙头双汇市占率仅1.8%;规模以上定点屠宰市占率30.5%。定点屠宰企业市占率仅44.8%,仍有50%以上的市场被私屠滥宰所占据。
行业产能严重过剩:16年定点屠宰企业开工率仅30%,领先屠宰企业产能利用率多在20%-60%,领先企业尚有大量先进产能闲置,说明屠宰全行业产能仍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。
在定点屠宰企业中,落后产能占比较高,仅10%屠宰场实现全机械化,70%屠宰场仍为手工屠宰。综合来看,国内屠宰行业正处于洗牌期,优秀企业有望脱颖而出,引领行业整合升级。
竞争态势:规模以上企业整体占比长期未出现提升
近9年来看,规模以上定点企业屠宰量占全国屠宰量的比重在30%-35%,并未出现提升大趋势:
1)农贸为主的渠道结构不适宜冷鲜肉放量:冷鲜肉市场容量并不足以消化规模以上屠宰企业产能,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很大比例冷鲜肉产品需在农贸渠道走量,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。
2)地方保护导致渠道拓展受限:由于历史原因,本地屠宰场与政府关系较紧密,长期存在一些地方借市场准入之名,搞地方保护的现象。这对于集中屠宰的规模以上屠宰企业而言,很大程度限制了销售网络的扩张。
3)规模企业屠宰成本高于小企业:小屠宰场受益于行业规范、管理制度不完善,固定资产投入少并规避各项费用,而规模屠宰企业在检验检疫、环保治污、设备购置上存在较大的投入,屠宰综合成本高于小企业。
竞争态势:规模以上企业内部正快速整合
从屠宰内部结构来看,生猪定点屠宰企业从2012年1.47万家下降至2016年1.12万家,规模以上定点屠宰企业数量从2012年4,585家下降至2016年2,907家,降幅高达37%,说明规模以上屠宰场平均规模出现了较大提升,市场份额仍在持续向领先屠宰场集中。
政府采取政策减少屠宰场数量以提升行业集中度,借此加强行业监管及提升行业经营效率;规模以上屠宰企业面临经营环境大致相同,领先企业规模优势发挥更明显,加速规模以上企业内部优胜劣汰。
格局变迁:从四强争霸走向一超多强,双汇弯道超车奠定龙头地位
从过去10年看,主要屠宰企业生鲜肉收入均有所增长,但除双汇实现跨越式发展外,仅有龙大、中粮肉食等个别中小企业有所成长,雨润、众品、新希望、顺鑫等大型屠宰企业增长均不明显。
从行业格局来看,双汇生鲜肉规模持续稳健增长,从07年87亿元增至18年241亿元,不仅完成对雨润的超越,还持续拉开与主要竞争对手众品、金锣的差距。
屠宰行业规模萎缩,盈利能力减弱
非洲猪瘟疫情尚无有效手段抑制,导致国内生猪产能去化明显,19年8月生猪存栏量、能繁母猪存栏量已分别同比下降38.7%、37.4%,不排除未来存栏量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。上游生猪养殖产能下降严重将导致生猪屠宰规模大幅滑坡,屠宰行业规模将趋于萎缩。
伴随生猪供给大幅下滑,猪价已出现大幅上涨态势,19年8月猪肉均价约31元,同比+56%,未来1-2年猪价有望继续冲高。猪价大幅上涨期间,生猪-猪肉价差大幅缩窄,屠宰行业盈利能力将持续压制在低位。
疫情促使政策再趋严,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
非洲猪瘟爆发以来,农业部连发多项文件,要求坚决关闭不符合设定条件的生猪屠宰企业,压缩落后产能,严厉打击私屠滥宰等违法行为,鼓励优势屠宰企业整合产业链,加快推进生猪屠宰清理整顿和标准化创建,这或意味着屠宰监管政策继续加码,中小屠宰场环保、检疫成本大幅提升,私屠滥宰得到较好整治,龙头规模效应的优势将得到更好的体现,有望推动行业集中度中长期加速提升。
在猪源大幅减少的背景下,屠宰企业收猪难度大幅提升,预计领先屠宰企业屠宰量或出现增长乏力甚至负增长,但集中度仍有望加速提升。
(资料来源:摘编自平安证券,乐晴智库;若文章作者有认为有不妥之处,请留言联系删除。)